东北虎、豹种群监测

东北虎、豹种群监测
东北虎、豹种群监测是东北虎、豹保护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,也是东北虎、豹研究和保护的科学基础。东北虎、豹不同个体体表都有其特定花纹,利用红外相机拍摄东北虎、豹不同个体照片,可以根据体侧花纹进行东北虎、豹个体识别,并根据在不同时间不同位点发现的东北虎、豹不同个体出现的信息,掌握和了解东北虎、豹种群变化趋势。
自2013年以来,世界自然基金会(WWF)同吉林、黑龙江两省野生动物保护主管部门及合作伙伴共同努力,组建监测队伍,建立了吉林和黑龙江两省东北虎、豹监测网络体系,以3X3平方公里为一个网格单元,每个网格内选择合适位点,相对架设一对红外相机,当东北虎、东北豹、虎豹的猎物、或者人接近或经过红外相机时,触发红外相机自动拍摄经过物体的照片和视频。保护人员通过收集红外相机拍摄的影像资料,建立东北虎、豹监测信息数据库,并根据花纹比对,判定和识别东北虎、豹的个体、性别、年龄等主要信息。
目前,在吉林和黑龙江两省东北虎、豹主要栖息地内30余个保护区和林业局,共架设了1000余对红外相机,监测面积超过10000平方公里,基本覆盖了我国东北虎、豹目前的主要栖息地范围。
东北虎、豹主要分布于中国和俄罗斯的边境地区,一些个体会在边境区域来回迁移,利用红外相机监测信息,可以判定和了解东北虎、豹个体在中俄之间迁移的情况。
仅在2017年,在中国境内利用红外相机就监测到24只野生东北虎个体,其中包括3个东北虎繁殖家族的5只东北虎幼崽,这3个东北虎繁殖家族仅在中国一侧被监测到,我们判断是在中国境内繁殖和定居的。在2017年,利用红外相机在中国境内还监测到29只东北豹个体,其中包括一个繁殖东北豹的2只幼豹。
目前红外相机是一条比较准确和有效的东北虎、豹监测手段,但人力和财力投入也比较大。随着中国东北虎、豹保护工作不断取得成效,我国境内的东北虎、豹种群正在快速恢复,对东北虎、豹种群长期监测具有一定的挑战性。长期的监测信息有助于准确了解东北虎、豹种群数量、生存状况、繁殖状况、栖息地利用状况、迁移廊道、人为干扰等关键信息,进而促进东北虎、豹的科学有效保护。
